發布時間:2025-01-26 07:26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1月28日越來越近了,春晩終于要亮相了。
一個月前,當無錫被宣布為總臺春晚的分會場后,作為無錫人,對春晚,對春節,對無錫,開始有了新的期待。
對于無錫,這是一場宿命般契合的相逢
第一次!這是春晚舉辦40多年來,無錫第一次站到了臺上。
春晚是什么?是開辦于1983年擁有最大收視人群的一臺晚會,是40多年來除夕夜家人共同度過的歡樂時光,是難忘今宵的長久情懷,是已成為過年儀式的文化符號。
2025年的這個春節,又是特別的一個。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是申遺對春節的描述:春節,在中國農歷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標志著新一年的開始。在這時,人們會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是迎接新年,祈求好運,慶祝家庭團聚,促進社區和諧。這種慶祝的過程被稱為“過年”。
歡樂、好運、團圓、和諧,這正是春節和春晚給予人們的美好,也是在這一點上,無錫與春節和春晚有了一種宿命般的契合。相傳,古時秦王大將王翦,率兵來到當時的無錫,“至于錫山,軍士埋鍋造飯,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王翦便把這個地方命名為“無錫”。
無錫寧,天下清。在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首個春晚,無錫將以其名字所寓意的安寧美好,給億萬觀眾祝福。
對于無錫,這是一次面向億萬觀眾的講述
春晚的無錫時刻,是一次無錫面向億萬觀眾的講述。在這有限的時刻里,無錫該如何極簡地告訴億萬觀眾,我們是怎樣的一個無錫?
歷史記載,三千年前,泰伯奔吳建“句吳”國;千年前,大運河穿城而過;百年前,民族工商業發源于此……
今天的無錫,人均GDP連續多年登上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奮斗者”號勇潛深海10909米,無錫造火箭直上星空,連續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海裝備、人形機器人這些未來產業閃亮起勢……
這里又是詩畫江南,是郭沫若筆下的“太湖佳絕處”,是黿頭渚絢爛的櫻花,是槳聲燈影里的水弄堂,是江尾海頭的觀潮,是竹海深處的聽濤……
這里文脈興盛,有東林書院,有無錫國專,有一曲天下知的《二泉映月》,一代代思想家、科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藝術家,顧愷之、徐霞客,孫冶方、薛暮橋,錢鍾書、徐悲鴻、吳冠中……群星璀璨、光耀時空。
這里煙火氣十足,稻香路上的雞蛋餅、小餛飩,讓許倬云念念不忘的油面筋塞肉……如果,春晩無錫分會場能演一段無錫話的報菜名:化生米、皮淡、海十頭、炎老卜、提胖、抄三先、淡交……會是怎樣的一種無錫溫馨。
無錫是溫潤的,卻不失敢為人先的銳氣,這里有眾多的首次、首個、首創,新中國第一臺重型機床,鄉鎮企業的“蘇南模式”,中國第一塊64K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世界上首臺峰值運算性能超過每秒十億億次浮點運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
有限的時刻,講不夠無錫。
對于無錫,這是一份更大舞臺更大作為的期待
春晚,讓無錫在一個更大的舞臺展示了自己。不僅讓外面看到了精彩的無錫,同時也讓無錫看到了外面的廣闊。對于無錫,站上了更大的舞臺,那就要以更大舞臺的標準定位自己。節日再熱鬧終會過去,節目再精彩終會落幕。而一座城市,歷經千年,還是要去繼續書寫自己的未來,這需要有思維的突破,有篤行的實干。
一個多月前,無錫碩放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昂首跨入千萬級機場行列,成為我國“千萬級機場俱樂部”成員。這背后是碩放機場的實干突破,是屢屢創出的“無錫速度”“無錫效率”“無錫品質”。
當梁溪區入選江蘇省首批“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成為全省21個試點中唯一的空天產業試點,誰都想知道一個工業家底極其薄弱的老城區,何以能造火箭、造衛星、發衛星、用衛星?答案就是敢想敢干,去干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春晚給了無錫一個大的舞臺,對于無錫,這是一個新的出發,一份更大舞臺更大作為的期待已擺在面前:無錫的制造如何能承擔起更多的重器重任,無錫的科創如何能創出更多的第一,無錫的人文如何能形成更廣闊的影響力,無錫的老百姓如何能生活得更具幸福感……
春晚給予無錫的,不只是一次舞臺。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