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8-28 17:46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8月7日,韓國特西氪公司總部及半導體設備項目落戶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銷售額可達3.5億元;項目二期規劃建設中韓芯谷產業園,將投資建設第三代車規級功率半導體模塊封裝及晶圓概念工廠。
“要以外資項目為優選,推動一批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落地建設,推動外貿穩存量、優結構、擴增量。”江陰市委常委、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張韶峰說。
近悅遠來,以“新”促高
8月初,英國知名國際化投資集團金頂資本在江陰綜保區投資設立中國總部,其投資的海外光伏電站等項目預計每年可實現銷售額6億歐元;7月底,捷杰西數字化能源裝備項目簽約落戶,石油行業高端智能裝備研發及制造中心呼之欲出……
作為江陰新能源產業發展主陣地,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以打造千億級新能源地標產業為指引,發力“風光氫儲”一體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格局,吸引“新”項目紛至沓來,外資品質不斷提質升級。
相比基礎堅實的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重要力量,最不缺的就是沖勁和闖勁。
日前,從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走向世界的新型能源系統企業遠景科技集團與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沙特能源設備公司Vision Industries共同宣布將在沙特成立風電裝備合資公司,助力中東地區的清潔能源轉型,這也是今年以來,遠景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布下的重要一子。
堅持“引進來”“走出去”雙翼齊飛促發展。作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的經濟主戰場、科創主力軍、開放主陣地,臨港以大江大港的胸懷,正成為各方青睞的投資熱土。
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現有外商投資企業277家,擁有住友集團、新日鐵等世界500強投資企業26家,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5.61億美元、同比增長238.8%。今年以來,江陰臨港已完成到賬外資5.2億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通江達海,貨物賣全球
夏日炎炎,江陰港港口“熱”浪滔滔,汽笛長鳴,一派繁忙景象。
前不久,隨著中聯重科建筑機械(江蘇)公司首批“公改水”貨物成功“試水”,經上海洋山港轉運至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江陰—寧波—中亞”多式聯運平臺也正式啟動,為腹地企業打開了新的“出海口”。
2023年,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完成進出口總額492.7億元、同比增長8.1%;今年1—7月,完成進出口總值335.7億元,同比增長29.21%。
臨港經濟開發區外貿成績單緣何亮眼?為當地外貿企業“出海”搭建多樣化便捷通道,是其重要的支撐之一。
“公鐵水多式聯運平臺啟用,將進一步打通出海物流通道,為江陰乃至長三角地區企業走向世界,提供更多選擇、更優服務。”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港口發展局副局長譚榮偉說。
港口雄開萬里流,今年上半年,江陰蘇南國際集裝箱碼頭開通江陰—日本八代近洋航線、江陰—荷蘭鹿特丹遠洋航線。作為無錫唯一的沿江現代物流港口和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目前無錫(江陰)港累計開通集裝箱航線53條,今年1—7月,江陰港集裝箱吞吐量38.03萬標箱,同比增長17.54%,集裝箱運量累計55.44萬標箱,同比增長29.56%,貨物吞吐量2.08億噸。
通江達海鏈全球,塑造發展優勢,江陰港將深化與上海港、寧波港合作,發揮多式聯運優勢,集聚更多總部型、貿易型、平臺型企業,發展航運服務、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加快“物流港”向“物貿港”轉型。
外引內育,打造更優開放環境
近日,多輛滿載著可發性聚苯乙烯的貨車駛離江蘇嘉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廠區,奔赴碼頭。該企業合作伙伴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上半年出口貨值達1.04億元。“在好政策加持下,我們對整個外貿鏈進行優化,將重點開發南美及北非市場。”江蘇嘉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經理劉超對企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以貼心的國際化營商環境,打造競爭力一流的國際化開放園區。今年以來,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出臺推動企業拓市場、創模式、增活力的一攬子穩增長措施,下一步,臨港還將大力推動省級服務貿易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與海關等部門的協同協作,不斷優化通關便利化服務,持續推進港口提效降費,護航更多外貿企業“輕裝出海”。
在“基金+國際朋友圈+全程服務”運營模式下,江陰臨港前海國際聯合創新中心在深圳市正式投運,8個月內聚集了醫療設備、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方向企業11家。截至6月底,創新中心正在孵化的水木健康、億衫醫療、衡平健康、愛創科技教育等9個項目中,有6家已在臨港注冊落地。
孵化在深圳、產業化在臨港,研發在深圳、生產在臨港。將吸引外資的“窗口”前置,實現資源對接、平臺共享,“飛地”讓1500公里化為“零距離”,“飛”出產業新藍海。
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科學技術局局長徐喜洪介紹,江陰臨港(上海)數字科技創新中心已入駐目睹科技、友鑒信息、零可達、友加和等一批數字經濟項目,將進一步聚焦長三角數字資源,助推園區優勢產業轉型提升,鏈接全球。目前,臨港經濟開發區設于深圳、北京、上海的3個科創飛地已累計對接項目150余個。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