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6-05 10:18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畢業季來臨,尚有不少畢業生在忙著找工作,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學院的畢業生趙世杰卻已早早進入工作狀態。“大概半個月前就敲定了入職雙良低碳產業技術研究院,已經簽好合同。”來自河南鄭州的他,選擇在南方成為一名“留澄族”,“在江陰校區畢業后選擇留澄,是想扎根在江陰龐大的制造業體系中學好技術,把更多科研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最右為趙世杰
隨著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江南大學江陰校區相繼落地,一批在江陰讀大學、留在江陰工作的“留澄族”涌現。“‘留澄族’就是推動江陰未來發展的高層次人才。”江陰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說,“作為縣域城市,江陰沒有一線城市的天然引才優勢,所以更需把握本地高校資源,讓更多畢業生站上城市科技創新的‘C位’。”
“江陰校企間的良性互動更能加速我們成長。”徐科是江陰校區的第一批研究生,一年前就入職雙良低碳產業技術研究院,現在的他經常在校企間來回奔波,從他和趙世杰的閑聊中,記者了解到,他們也曾拿到過其他城市企業的邀請,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江陰,“像我們研究生,不僅有每月1200元的住房補貼,還有兩年共3萬元的人才引進補貼。”“這樣的人才扶持政策和同類城市相比已經算是頂級的了。”
高校實驗室是學校、企業、人才三者間的紐帶。最近,徐科忙著研發一款提高制氫效率的催化劑,需要用到焦耳熱儀器,這臺儀器恰好新能源學院的實驗室里就有,“對企業來說,有的儀器可能只用一段時間,共享實驗室則節約了開支。”常年駐守實驗室的趙世杰感慨,這兩年,學院實驗設備越來越完善,像掃描電鏡等數百萬元的高端儀器也已配套,與此同時,他也常常看到當地企業在校設立發展基金的行動。
其實,剛進入江陰校區時,徐科就感受到了校地雙方的合力。“當時江陰校區特別關注學生的滿意度,還開設了線上專欄讓大家暢所欲言。”徐科回憶,他當時提出“考慮學生出行安全隱患,建議取消濱江西路公交站臺設置”。第二天,他的建議就得到了回應,大概不到一周,公交站就被徹底拆除,接著在福星路上新設了站臺,“如此速度,不僅是學校的廣開言路,也有當地政府的積極配合。”
從“同校”到“同事”,徐科經常會和趙世杰分享進入企業后的收獲,雖然工作只有一年多時間,卻參加過多次行業盛會,見到了很多制氫領域的行業大拿,“像有眾多院士加入的嘉庚創新實驗室,讓我們有了與他們交流能源材料領域前沿技術的機會。”對此,趙世杰憧憬滿滿,“計劃未來5年都留在江陰,當然也可能是一輩子。”(唐蕓蕓)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