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17 16:20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這個春天,一扇“新”門被打開。
3月13日,江蘇省召開會議傳達全國兩會精神,為各市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作部署、鼓干勁;一天之后,我市召開會議,傳達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提出“用科學高效的舉措把無錫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上的橋頭堡”。
從2023年9月首次提出,到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再到全國兩會上的深入闡釋、多次點題,不難發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風口已經到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良好的條件和能力”,對江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寄予厚望。在這一上下矚目的時代命題面前,始終以“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貢獻”的要求審視工作的無錫,必然要在全省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這同樣是無錫基于經濟大市特別是產業大市、科創高地的地位而應該要擔起的歷史使命。
新質生產力“生根”
無錫答——“能!”
一個地方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除了與重視程度有關,其經濟基礎、科技實力等更是重要的硬件。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總書記在審議時特別強調,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之所以能,是以其兼才。”因工商業而崛起、因工商業而聞名,血脈里流淌著百年工商基因的無錫,在成為新質生產力生發重要陣地上的資源稟賦已無須多言。
從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和產業強市主導戰略,到加快推進“465”現代產業集群建設,再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一條實干路徑一以貫之,無錫毫無疑問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
2023年,無錫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5萬億元,規上營收規模超2000億元的產業集群達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首次超萬億元,物聯網集群、泰連錫生物醫藥集群、蘇錫通高端紡織集群入選第三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
創新脈動強勁。去年,無錫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12453家、6310家,入選省獨角獸、潛在獨角獸企業39家,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無錫還有一張王牌:產融結合。截至目前,全市私募股權基金總規模超過了5500億元,股權投資活躍度位列全國前十;累計落地QFLP基金數量和規模均居全省首位。
創新資源和金融資源結合得比較好的城市,無疑會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擁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因地制宜走在前
無錫答——“快!”
“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一路“快”跑,無錫的實施路徑從去年底至今的一系列活動中已有跡可循。
去年12月27日召開的市委全會提出,要堅持以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統領,系統布局新質生產力、深度挖掘新生產要素;持續推進集群化特色化發展、數字化服務化轉型、終端化品牌化提升。
今年2月27日,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發展大會召開,亮出“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解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發展新質生產力劃出重點;總書記在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深入闡釋,更指明發展的主攻方向,同時強調了“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實踐要求。
3月7日,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明確,“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積蓄更多優勢,以實際行動和實在成果為全省大局作出無錫更大貢獻。”
無錫的“新”解法,核心是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兩篇文章,抓手是協同推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新興產業的壯大和未來產業的培育,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合成生物等成為無錫鎖定的產業新賽道。
具體到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上,有兩個關鍵點不得不提。一個是“465”現代產業集群和“3010”重點產業鏈建設,無錫將打好“有鏈強鏈、缺鏈補鏈、上下延鏈”組合拳;另一個就是智改數轉網聯,以算力、算法、數據等關鍵要素的突破為著力點,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全流程全場景的融合應用,加快打造數字化新型制造體系。
區域競爭戰場升級
無錫答——“敢!”
圍繞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市各地引發了一波討論和研究并貫徹落實的熱潮。敢字當頭、干字為先——
3月10日,宜興迎來丁蜀低空經濟產業園的奠基,空客直升機、物流無人機研發制造等一批項目集群簽約入駐,搶灘低空經濟的產業藍海;
3月6日,上汽大通無錫基地第100萬輛整車下線,另一系列產品的生產研發和裝備升級項目正在加緊實施中,將于下半年投產。
可以看到,各個市(縣)區發力點各有側重。比如梁溪區,“空天產業”的標簽越發鮮明。2月29日,區科創母基金擴募的當天,11家商業航天領域的合作同時落戶;同一天,惠山區正在建設的未來健康科技產業園內6個項目簽約;新吳區在1月5日連簽三個智能制造高端裝備項目,以技術升級引領產業升級……
項目內容各有不同,內核是一致的,都突出了科技、創新、未來等關鍵詞。
產業變革和生產力大提升的階段,往往是經濟版圖加速洗牌的關鍵期;因而新質生產力風口的到來,勢必也將助推新一輪區域競爭。從這一層面看,總書記強調的“因地制宜”顯得格外具有深意。
眾所周知,新質生產力的突破主要依賴于產業、技術的突破,但很多外圍的環境因素不容忽視,比如人才,比如融資,比如營商環境。某種意義上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場政產學研用各個環節深度融合的接力賽。
連續四年,濱湖區的開年第一會都以“創新”為核。今年如約而至的濱湖創新大會上,除了發布《濱湖合成生物產業創新發展規劃》等重磅文件外,“青睞湖灣”青年人才引育政策里極具突破性和吸引力的內容,將區域引才的誠心表露無遺。
3月11日,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2024年春季學期開班,將“新質生產力”融入課程內容。目的很明確:培養更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投身到新質生產力發展中。
如何讓未來產業“快生根”,無錫還在謀劃建設新的技術平臺、新應用場景,為科技創新從0到1、從1到100打通堵點。
這些新模式、新做法的探索,將成為政府護航企業創新的新路徑;一系列“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具體實踐也可以讓產業項目落地生花,成為城市在區域競爭中突圍的“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培育,往往最終能體現城市的功能定位。無錫這場上“新”行動,不僅需要只爭朝夕,更需要站在全省甚至全國的高度、站在未來的視角,去布局產業發展、規劃。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