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19 10:52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大江潮起揚征帆,與時俱進勇登攀。
江畔黃山湖公園內的香樟大道,滿目蔥蘢蓊郁,而這正是江陰一道獨特的風景。十年,彈指一揮間。沿路高大的香樟樹和喜歡去圍抱觸摸它們的江陰人一道,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非凡十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陰在銳意進取的歷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閃光足跡。站在新起點上,時不我待的江陰,正從一個工業縣城加速邁向具有現代氣息和濱江花園城市特色的“強富美高”新江陰。
聯動四方,布局未來
曾經的鎖喉要塞,如今,站在產業結構優化重塑的重要關口。
碩果頻結的生物醫藥產業是江陰十年發展的最佳詮釋。就拿陳育新博士團隊創辦的普萊醫藥來說,10年前,江陰高新區主動研判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大勢,積極謀劃布局,引進了這家國際抗菌肽醫藥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10年后,普萊在園區的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打了個通關”,目前已經成長為估值近20億元的潛在獨角獸企業。像普萊這樣的生物醫藥企業,江陰高新區已集聚了160余家。
十年來,江陰始終把實體經濟和制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軸。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個“制造業重鎮”正以更輕盈的身姿加快轉型,全力構建“345”現代產業體系,以新能源、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4個新興產業作為未來發展戰略支點,奮力角逐新經濟賽道,推動產業邁向更高端。
四方聯動,布局“未來之城”。向東,江陰高新區初步形成了“1+3+1”產業集群,成功引育了中信特鋼、中芯長電等一大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龍頭;往西,臨港開發區精心構建“123”產業體系,依托長三角(江陰)數字創新港、臨港科創園,為產業轉型插上創新羽翼;向南,霞客灣科學城建設如火如荼,新城框架全力拉開,重大項目加快落戶;往北,靖江園區成功打造中國民營造船、國家重鋼結構兩大產業基地,形成了“5+1”產業集群。
再造江陰,再起宏圖!當前,江陰正在深入推進“南征北戰、東西互搏”戰略,依托長江經濟帶,面向太湖灣科創帶,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全速推進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工作向縱深攻堅突破,連片的土地將大大提升江陰對優質項目的承載力和吸引力,而這些地方必將成為未來的產業新高地。
科創江陰,向“新”而行!
江濤滾滾,碧水恒流,江陰恒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陰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先后實施人才強企“330”計劃、暨陽英才計劃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助力全市科技發展。截至2021年12月,全市人才總量為47.23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總量為1.49萬人,擁有國家重大人才工程A類專家42人、省“雙創人才”85人、省“雙創團隊”11個。到“十四五”開局,又確立打造“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科創T臺”,可見,江陰對創新的追求不斷迭代升級。當前,該市錨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正全力打造“科創江陰”品牌。
2021年底,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落戶江陰,該中心副主任田紅坡透露,中心正式運營半年以來,引進了一批科技人才創業項目,其中兩個項目的廠房改造工程已經全面啟動。此外,江南大學(江陰校區)一期項目也駛入建設“快車道”,綺山湖科創谷已啟動項目規劃設計,將打造霞客灣科學城的先導區……優質科創載體和項目的接連落子,助力“一灣一谷”創新活力迸發。
內有“一灣一谷”重塑創新格局,外有產學研合作厚植科創根基。去年,江陰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江陰—清華創新引領行動計劃”,與哈工大(威海)、中科大未來技術學院建立戰略合作,今年又與北京大學攜手設立北京大學鄉村振興研究與實踐江陰基地,與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共建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江陰實踐基地,這些都為“科創江陰”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城市能級,加速躍升!
回首十年,錫澄一體化、區域協同發展的鼓點更緊更密,通江達湖,更順更暢。
最近幾個月,錫澄軌道S1線工程建設多點開花、捷報頻傳。6月1日,中山公園站主體結構順利封頂;6月16日,青陽站主體結構順利封頂……由此,錫澄軌道S1線高架車站全部完成封頂。“正按照既定通車目標,加緊推進施工建設,計劃今年年底實現橋通和洞通。”項目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陰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發展難題進一步破解,發展優勢進一步厚植。
交通動脈的強勁,正反映著城市能級的不斷躍升。“軌道上的江陰”加速挺進,江陰人的十年“高鐵夢”夢圓在望。不久前,南沿江城際鐵路江陰段項目也傳來喜訊,江陰站站房完成主體結構封頂,項目建設全面轉入屋面鋼結構施工階段,項目負責人透露,“預計明年5月,江陰站的高架站房將全部建成。”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圍繞“一江一河”城市T臺總體規劃,江陰還在加快濱江地區、錫澄運河地區等重點片區建設步伐。今年4月,跨錫澄運河橋梁毗陵路橋鋼拱橋順利合龍;6月,跨錫澄運河橋梁塘前路橋現澆箱梁成功合龍……7座跨錫澄運河的“飛虹”進度已經過半,錫澄運河公園三期南段工程將于今年年底基本建成。
全面助力江陰城市生態“T臺”建設,江陰還以打造長江生態安全示范區為引領,持續開展沿江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助力打贏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一片綠色發展新“江”景呈現眼前。
城鄉一體,奔向共富!
小而美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彰顯城市品質的窗口。隨著福巷、繡圃、智慧繡線3個“江小澄”小微綠地“口袋公園”的建成開園,“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宜居生活成為了現實。如今的江陰,綠色、健康正成為新的關鍵詞。“在已建成5個‘口袋公園’的基礎上,今年再啟動建設另外5個。”該市市政園林管理中心相關人士說。
江陰共同富裕的錦囊中,還有鄉村振興。
一項項創新務實舉措,成為江陰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強勁引擎。去年,江陰設立了全國縣域首個總規模超2億元的“鄉村振興·共富基金”,以“黨建引領、基金引導、項目領跑”模式,持續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為推進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賦能增力。目前,共富基金首批投放補助資金4086萬元,幫助薄弱村啟動產業發展類項目16個,項目預計收益超1200萬元。
十年再上新臺階,如今的江陰,富足美好處處可見,一幅現代化“魚米之鄉”圖景躍然眼前。“人民更幸福”已成為江陰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最鮮亮的本色。去年,江陰累計完成農業重點重大投入50億元,設立院士工作站2家,采納科技實現江陰農業企業A股上市“零的突破”,全年實現村級收入25.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22年位居全省縣(市)級榜首。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