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2-06 16:36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無錫的臭氧單位面積排放量在江蘇省內位列‘第一方陣’。”過去一年,盡管空氣質量改善成效再上新臺階,但生態環境專家注意到,無錫臭氧的濃度不僅在變高,超標天數也在增多。“減臭”,已然成為新一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的“主旋律”。
作為臭氧生成的前體物,VOCs是空氣質量的“隱形殺手”,而涂裝、印刷、機械等傳統制造業企業均是VOCs“排放大戶”。如何加快產業“調綠”步伐?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治理,從單打獨斗到共享治污,從分散管控到立體監測,無錫這座制造業大市正探索一條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路徑,讓產業“含綠量”與藍天白云的“匹配度”更高。
抓住源頭,集群化整治“向綠而生”
加快推進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源頭替代,是業內公認的“減臭”路徑。洋馬農機(中國)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日農機合資企業,主要生產收割機、插秧機等。記者來到油漆調和間,幾乎聞不到刺鼻氣味。“現在都改用水性涂料了”,工廠負責人說,企業先后投入500余萬元,花費3年時間突破技術難題,而無錫工廠也是洋馬集團全球子公司中首個試驗成功水性涂料的。據測算,企業每年可從源頭減少排放VOCs53.6噸,改用水性漆后的成本也與之前基本持平。
在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無錫柴油機惠山工廠,涂裝工藝環節的“油改水”同樣效果驚人。只見,在密閉的噴涂車間,機器人一分鐘就噴完了一臺發動機。“全部使用水性漆,每年可減少溶劑型油漆使用量約100噸,源頭減少揮發性有機物76噸。”企業負責人介紹,第三方檢測結果顯示,當前使用的水性漆中揮發性有機物占比僅為4%。
還有一些企業在源頭治理上逐步實現從清潔原料替代向工藝改進、工藝更新等方向深入推進。“華潤微電子在污染減排上實現大手筆,淘汰了原來單一活性炭吸附處理工藝,投資1400多萬元新增4套沸石轉輪處理裝置。”企業有關人員介紹,提標改造后,有機廢氣的處理效率由原來的30%提升至80%以上,年減少VOCs排放量約45噸。
為引導企業從末端治理向前端延伸,無錫持續加大政策傾斜、加強資金保障。高新區以轄區內55家工業涂裝企業為主要治理對象,開展集群化源頭治理工作,邀請專家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制訂包括高效涂裝工藝改進及清潔原料替代在內的“一企一策”方案,定期召開培訓座談,實現集群內企業幫扶式互助式發展,推動企業綠色轉型。
共享“綠島”,破解中小企業“治污難”
當前不少中小企業、個體經營戶生存艱難,面臨“治污要賠、不治要停”的兩難困境。秉承“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的理念,該市積極建設“綠島”,實現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破解中小企業治污與發展難題。
梅村街道去年建成了中小企業集中噴涂中心,為周邊企業提供集中噴涂服務。該中心建有多條國內先進的噴涂流水線,達到年噴涂60萬平方米塑料件、五金件的能力,且配套高效率廢氣、廢水治理設施。“以前小企業多是露天噴涂,污染空氣,而集中采用專業化噴涂,不但環保過關,治污成本也大大降低。”一家五金店企業主表示。
錫山區“兩車”產業發達,配套噴漆企業數量多、分布散,是區域異味管控和產業整治的重點難點。位于羊尖鎮的無錫達美噴涂有限公司就是該區首個“兩車”噴涂綠島。“項目服務周邊10多家企業,統一使用RTO廢氣處理設備收集、處理各個工序產生的廢氣,可減少VOCs年排放量約22噸。”羊尖鎮工作人員鮑楚楚介紹,錫山區通過淘汰一批“散亂污”噴涂企業,實行噴涂工業園集中化、規范化管理后,該區大氣污染信訪量同比下降10%。
“綠島”在餐飲行業廢氣治理中也大顯身手。“我們14家餐飲店集中安裝了3套高效油煙凈化設施,每年可減少油煙排放量4噸。”在濱湖萬達廣場,一餐飲商家告訴記者,與傳統分散的餐飲油煙無組織排放相比,“綠島”減少了企業環保設施投入和運維成本。據悉,濱湖區、新吳區多個城市綜合體已建設油煙廢氣集中處理項目,為廣大餐飲業主提供服務。
“立體”監測,迅速“揪”出超標污染源
VOCs來源廣,如果有一張越織越密的“監測網”,就能提高臭氧污染控制的精準性、科學性,有效遏制臭氧上升趨勢,實現精準治污。
無錫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中心樓頂上的“超級站”建成不久,各種“黑科技”一應齊全。“原本這里只是監測PM2.5、PM10等常規參數的市控站,近兩年不斷提檔升級,監測項目越來越多,在省內乃至全國都算得上‘頂流’。” 江蘇省無錫監測中心顧雪松介紹,該“超級站”能監測出約120種涉VOCs的化合物,這樣就能通過排查不同的超標因子,對VOCs重點企業進行差異化管理,有的放矢搶奪優良天。
為了更好地掌握“過眼云煙”,除了“超級站”,該市還新建了10個大氣光化學評估監測站(組分站)、2個大氣傳輸通道監測站、2個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站和300個加密微型網格站,形成了綜合性大氣環境污染立體監測系統,推動大氣環境監測從質量濃度監測向機理成因監測逐步深化。
“這個監測站點數據有異常。”在監測系統后臺,工作人員點擊鼠標,第一時間“揪”出了附近的污染源——“01”號企業,隨后立即指揮調度相關人員現場核實。據悉,今年監測系統二期工程還將投資4000萬元,為臭氧、顆粒物協同管控提供更強的技術支撐,此外還將加強在鐵路、港口、機場等非道路移動污染源的監測,從而搭建起投資上億元的城市地空一體“PM2.5&O3”協同管控監測網。(陳菁菁)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