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9-06 15:10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伴隨著28名施工人員和泵車長達20個小時的連續作業,澆筑、攤鋪反復多次,約1750立方米的混凝土澆筑至太湖隧道南泉段第6倉頂板上。昨天上午11點左右,最后一方混凝土從罐車澆向作業面,太湖隧道南泉段主體結構竣工,長達10.79公里的湖底隧道實現南泉段全“閉合”。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全線預計年內可交工投用。
上午10點,站在南泉段第6倉圍堰堤壩上俯瞰,今年3月中旬已與馬山段勝利“會師”的南泉段第7、8兩個倉位與馬山段倉位緊緊地“擁抱”著。施工人員正在加速澆筑第6倉,預計1個小時就將完成澆筑,南泉段主體結構也將竣工。“接下來,就差馬山段的2塊長約40米的頂板了,他們正在緊鑼密鼓施工中,預計9月底全線頂板貫通,屆時,整條太湖隧道就全‘閉合’了。” 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周欣說。
先進的工藝加之“黑科技”,確保了太湖隧道南泉段施工進展又快又好。“今天完成的第6倉之前一直作為通導口,供運輸車輛與施工設備往返隧道與圍堰,其中,雙臺車聯動施工設備,也是完成最后一塊頂板支撐施工后,從這里移出隧道的。”中鐵四局太湖隧道項目副經理趙菲菲介紹,施工采用了全機械化自助走行系統等新工藝,效率提升3.5倍,在經歷了首節頂板、陸島轉換、底板貫通、側墻貫通等節點后,實現了南泉段4.88公里的頂板全部閉合。
頂板貫通后,后續還將開展隧道主體外包防水,回土、回水等施工環節。“下次回水將是南泉段最后一次回水作業,預計將于10月中旬把最后1公里隧道主體潛入湖底,然后恢復30萬平方米太湖水。”中鐵四局太湖隧道項目副總工廉云亮介紹。作為國內在建最長的湖底隧道,如何保證嚴密的防水品質?項目采用先進的外包防水工藝,其中,水下施工臺車工藝為全國首創,每20米可減少2個施工縫,此外,60米一處的變形縫,則使用了可卸止水帶,可有效降低漏水風險,打造“滴水不漏”的隧道工程。
其實,隨著今年3月南泉和馬山段底板貫通,太湖隧道已經可“通車”了!記者昨日探訪發現,從隧道南泉段入口驅車進入隧道,已經可以直接開到馬山段出口,也就是說,從蘇錫常南部高速濱湖區入口一路穿湖而行,出來已是馬山十里明珠堤。
記者跟隨中鐵四局太湖隧道項目部汽車在隧道內行駛,由于工人們還在進行隧道內部調平層、防撞側石收尾,以及裝飾裝修、機電安裝和消防通風施工,車輛只能不斷地從隧道連接通道中繞著S形行駛。“目前路面調平層還剩下最后2000米,即將攤鋪瀝青,沿路一直往馬山方向開就能出隧道了。”廉云亮表示,南泉段主體結構的完工,為隧道內部裝修以及智慧隧道建設打下了基礎。
據悉,作為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太湖隧道在太湖梅梁湖水域“一隧穿湖”,2018年3月啟動建設,預計年內建成通車,將成為國內首個智慧湖底隧道,可通過網絡實時檢測隧道內交通情況,并對擁堵狀態下的交通流進行合理調配,實現區域路網交通有效疏導。(孫倩茹、朱圻琳 文/劉芳輝 攝)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