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2-10 14:24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銳觀察
去年無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績可觀可感、來之不易”。十大工程建設良好開局,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尤其啟動農村住房更新改造首批試點工作,聚焦農村發展短板邁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今年,高質量推進鄉村建設仍然肩負重任,加快村莊規劃全覆蓋,要新建美麗鄉村示范村25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示范村8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建設100個美麗宜居村莊,創建100個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示范村;力爭全面完成經濟脫困轉化任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已敲定,未來農村應該是何模樣?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就此建言獻策。
有序推進農村住房更新改造
“當前農民住房翻建、改造,是拉長‘三農’短板、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蔣軍民委員說。之前的城鄉統籌發展進程中,城鄉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是割裂的,導致人口紅利等優勢減弱后農村發展步伐變緩。他認為要加快完善鎮村布局規劃,并與土地利用規劃對接好,防止農房建了又拆。農房更新改造,要與周邊環境改造、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最終市(縣)區、鎮(街道)要將相關村莊連點成線,從更大范圍布局鄉村旅游。在農房更新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中,除了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還要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如可引進工商資本參與村莊規劃建設。
姚琦委員認為,與農房更新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相應的,需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入。目前不少規劃發展村的主干路、路燈、天然氣等設施已配備,但仍有很多村莊的村道還坑坑洼洼,晚上村路一片漆黑,特別是不少村莊還存在由裝潢建筑、綠化修剪、農業生產等帶來的特種垃圾亂堆放現象。他建議結合農村住房改建,加大交通、照明等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并要建立農村特種垃圾處置體系,使農村綠化、美化和亮化不打折扣。
村莊長效管理問題需重視
建美麗村莊,長效管理不能忽視。何國清代表說,村莊建設“三分建、七分管”,當前多數村莊由保潔公司打理環境衛生,管理有緊有松。縣(市)區、鎮(街道)要督促村莊合理配備保潔人員;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加強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培育一批特色鮮明、衛生整潔、協調美觀、水體清暢的村莊環境示范村。要實現鄉村“善治”,不妨利用當前不少自然村宗族式的居住特點,由長者、能人組成村民理事會,通過他們來引導農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生態宜居、文明有序的農村人居環境。
“有效落實村莊長效管理,需要加強資金保障。”姚琦委員表示,當前農村文化、體育健身等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但在村莊環境衛生管護方面仍由村集體支出,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不等,對本就資金緊張的村集體而言負擔不小。他建議,完善財政支出機制,由市、市(縣)區、鎮(街道)和村分級負擔,為確保村莊長效管理質量加設“保險杠”。
鄉村振興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受規劃、用地政策等制約,如今村集體發展經濟難度大、空間小。李上彬代表說,薄弱村可結合當地特點發展特色產業。張陽村2000年村集體經濟一度陷入困境,因地制宜組建了花卉苗木合作社,至2018年,全村2/3以上農戶加入了合作社,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8萬元。
發展產業僅靠村集體,畢竟視野和資源、資金等要素有限。李上彬建議薄弱村明確發展方向后,還要通過村村聯合、村企聯合抱團發展,不斷探索旅游富村、農貿活村、人才興村。政府也要從財政獎補獨挑大梁轉變為多方合作聯動發展,積極引導非公企業參與幫扶,推動企業將產業、項目、人才和資金優勢轉化為結對村的發展優勢。
沙玉琴代表認為,扶持薄弱村要更注重“造血”。當前政府扶持多為專項資金單兵作戰,要全面梳理各級項目資金在薄弱村落地情況,整合、統籌安排扶貧資金、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等,盤活已有資源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她還建議,目前不少企業廠房利用的是村集體土地,城鎮土地使用稅都上繳給政府了,應返還一部分給村集體,使其有更多資金活水來發展產業。
在現場
改革創新激活農村活力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事實上,對于農業農村發展而言,鄉村振興本身就是一場深刻變革,必須打破固有思維定勢和傳統路徑依賴,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為無錫鄉村振興增添活力、增強動力。
“搞活農村經濟,亟須加快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使鄉村旅游有更多的資源,農民能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蔣軍民委員說。我市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較快,不少農民通過進企業務工、上學等途徑住進了商品房,原先的宅基地、農房就閑置下來。另一方面,不少鄉村要發展鄉村旅游,亟須增設農家樂、民宿配套設施,卻又面臨無地、無房可用的尷尬境地。他認為,當前要盡快開展農村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確權、登記,使產權明晰,讓民宿旅游建設方放心投資;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允許農戶通過轉讓、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轉宅基地使用權;還亟須健全相關機制,推動相關機構對宅基地進行合法評估,使流轉加強法律和制度性保障。當前宅基地流轉按合同法最長期限不超20年,讓部分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民宿經營者放不開手腳,建議適當延長流轉時間。
現代農業實現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才能提質增效,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僅靠農業企業自有資金遠遠不夠。高蘊珺委員建議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范圍,擴大融資渠道。惠山區作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2018年累計貸款金額8.8億元,較2017年末新增3.78億元。但范圍太窄,廣大農民仍享受不到政策紅利。而受政策限制,農莊的農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只能作為“沉睡的資產”,無法用于融資。她建議地方農村金融機構在扶持“三農”中發揮領頭羊和主力軍作用,出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抵押貸款實施細則,讓更多農戶獲得更多資金活水;銀行加強建設農村土地市場的評估、配套等機制,加強金融產品創新對接,簡化業務辦理流程,提高辦貸效率。對具備“優、特、精、新、奇”等優勢的農業經營主體銀行要給予適度傾斜。
繆紀良委員也談及農村金融改革,他認為可以在農村信用貸款上多做嘗試。比如村級好的項目、合作社可由村書記進行信譽擔保,為需要發展的農村主體贏得更多的流動資金。“還要建立健全農地金融制度。”繆紀良委員建議。通過農地使用權的抵押來融通資金,滿足農地開發利用和農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村級建立強有力的鄉村發展平臺,對土地進行集約化管理。金融機構則要根據地方特色量身定制產品;還可根據地方特色產業如陽山水蜜桃、宜興水產養殖等,列出產業白名單,對其進行優先扶持。
熱話題
如何讓農業更有吸引力?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支撐,農業要有奔頭,產量固然重要,但質量更為關鍵。如何讓農業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產業?
余漢清代表認為,要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優化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首先要完善頂層設計,實現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通過統籌規劃讓鎮、村和農業經營主體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其次,要大力推動農業生產綠色化發展,推動更多的農業基地對農業有機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農產品質量,為發展“農業+旅游”、“農業+養生”等新業態打好基礎。
目前來說,農業依然是三產中較為落后的環節,迭代更新較慢。蔣建康代表認為,不妨多打造有知名度且被老百姓認可的農產品品牌作為抓手。他更提倡普及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并加大精細化農業的比例,鼓勵綠色食品的認證和農產品溯源體系。關于“農業+互聯網+快遞”,他認為模式應用仍較有限,主要在于快遞問題。就同城而言,社區店和同城配送是較好的解決方法,但是隨著距離的增加,怎么用合理的價格把網絡銷售的農產品送到客戶手中是個不小的難題。觀念的轉變、技術的發展、多種模式的結合,需疊加才能更有效地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農業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有力支撐。華東明代表介紹說,厚橋街道新厚橋村的蘇芽食品,從一個村辦農企,到如今承接了我市60%芽苗產能,借力新技術,成長為集綠色芽苗菜研發、生產、銷售全產業鏈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目前正努力創建“錫芽”知名品牌。從芽苗菜的研發生產到物流配送,科技元素已有機融入了芽苗菜產業鏈的各環節。為加快發展豆制品加工行業特別是豆芽類產品的市場準入制以及規模產業化經營,他認為,在打造龍頭企業上,企業持續做大現代農業技術項目,職能部門加強監管、凈化市場環境,能共同推進農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眾心聲
網友小胡:農家樂現在是不是發展有點多了?有時候一片農家樂里,周末也沒幾個人去玩,是否需要合理規劃、提升檔次?
李上彬代表: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農家樂數量不斷上升。宜興一個張陽村就有農家樂、民宿63家。走過了前期的量增階段,事實上許多農家樂主體已在為提檔升級擔憂。
提檔升級首先需要好政策引領。與周邊地區相比,無錫的政策還不夠給力,希望未來能夠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鼓勵農家樂主體轉型。除了政策環境外,農家樂經營還需要好的生態環境。政府應當做好生態環境提升工作,營造干事創業氛圍,提振農家樂經營主發展信心。
農村發展也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才,農家樂經營、提檔升級,人才引領是關鍵。一方面要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為農村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另一方面,村級或屬地部門應當加強農家樂經營主培訓,在經營理念、政策等方面多灌輸新理念,為其打開經營思路,旅游鄉鎮還可成立專業的人才服務隊伍,能在農家樂日常運營、管理等方面給出專業指導。
好聲音
周黎明代表:
鄉村醫生是最貼近百姓健康的“守門人”,當前農村在崗的鄉村醫生年齡普遍偏大,由于平臺、收入等問題,一些村衛生室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建議有針對性地舉辦鄉村醫生班,招收有志在農村工作的優秀青年,加以培訓考核,拓寬鄉村醫生補充渠道;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特別是對邊遠鄉鎮的鄉村醫生實行補貼,增加鄉村醫生崗位的吸引力。
何麗梅委員:
我市實施的“百企建百園”激發了本土工商資本的鄉土情結和創業熱情。在這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發展農產品加工這一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產業。目前全省有53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我市僅有2個,規模偏小,相關配套不完善。建議以園區為平臺,以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發揮江南大學等科研院所優勢,建設農產品加工集中區,更好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