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2-12 00:00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無錫的新春經濟開局,迎來一個有力的打開方式:新春伊始,隨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小敏,市長汪泉與韓國SK集團副會長樸星昱的會面,SK海力士將在錫啟動第二工廠建設的消息公布。總投資達36億美元——這是江蘇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的一次重量級“加注”,致力于打造世界最先進半導體生產基地。
最大外資項目的“加注”,開啟了產業“新錫劇”的“丁酉新篇”。在產業強市主導戰略的實施中,無錫對重大項目建設的關注度和工作力度從未放松。從市發改委獲悉,到2016年12月底,列入當年計劃的180個市級重點項目有178個項目在建,完成投資974億元,投資完成率97.2%;76個重點工業項目已完成投資401億元,投資完成率101.1%。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的消息還不止海力士,一批市級重點項目、板塊重點項目正蓄勢待發,在這個春天抓緊播撒下希望的種子。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生產力。
項目引領,夯實實體經濟之基
抓產業就是抓項目,打贏穩增長的攻堅戰。
“馬上就上高端加工制造中心項目。”中國船舶海洋探測技術產業園的一位負責人回想起項目的一路推進,“速度快。”正在開工籌備現場的他說,之前占地85畝的總裝集成聯試中心主體結構已封頂,接下來是內外裝修施工,年內達到搬遷條件;而這次的高端加工制造中心也將快馬加鞭。
快馬加鞭的不僅是項目建設本身。“150億元的海洋產業基金,也開始啟動了。”這位負責人說,“產融結合”的模式,將加快產業集聚,吸引領域內的企業集聚于此。根據產業園的規劃,重點打造國家級海洋探測技術產業園,總投資近百億元,建設八大產業集群,建成后將實現年產值300億元以上、年利稅收入30億元以上,成為國內海洋經濟集聚地。
獨木不成林。項目來,產業聚。從產業角度看,產業集聚形成良好的產業氛圍和生態,有利于個體企業發展;從城市角度看,產業集聚提升的是城市產業的整體氣質,乃至城市產業實力。2016年的數據表明,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制造等領域投資增長較快,長電科技、上汽大通等項目加速推進,有力助推了全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具體行業的投資看,通用設備及制造業增長28.8%,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9.5%,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4.6%——產業強市主導戰略的效應不斷顯現。
項目建設的步伐與經濟增長息息相關。市發改委人士介紹,到2016年12月底,列入當年計劃的180個市級重點項目有178個項目在建,完成投資974億元,投資完成率97.2%,76個工業項目已完成投資401億元,投資完成率101.1%,計劃新開工項目開工率100%。相映照的是,近一年多來,產業強市成效初顯,扭轉了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態勢,呈現出向上向好態勢。
聚力創新,蓄積產業強市后勁
穩中求進。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堅持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為引領,正成為無錫制造業的追求。
“打造世界最先進的水陸兩棲飛機。”道尼爾海星飛機水陸兩棲飛機生產基地即將開工,32000平方米的建設體量,將形成年產48架海星飛機的產能,項目總投資2.98億美元。從市交通產業集團獲悉,海星飛機將憑借道尼爾家族百年水上飛機制造經驗和嚴謹的德國設計,打造世界上最先進的多用途水陸兩棲飛機。這是一次德國技術接駁中國市場的新機遇,無錫工廠將于2017年年底建成,并于2018年啟動總裝工作。
春節長假后復工的第一天,在戴卡輪轂制造有限公司,上下翻飛的機械手正將各個零部件嚴絲合縫進行組裝。這一重點項目更值得夸贊的是,投資5億元的“無燈車間”里,機器人和生產線通過軟件對話完成生產。這是無錫制造智能化轉型的一個縮影,戴卡輕量化車輪項目投產,成為國內首家智能化車輪制造工廠。企業負責人思路清晰:如果還用以往的傳統制造工藝,怎么能與國際品牌競爭?
無論是最先進的海星飛機,還是鄉鎮企業轉型的智能化,都是抓住了科技創新的“牛鼻子”。或新建智能工廠車間、或技術改造提升,不同的路徑指向的是共同的目標,無錫制造要邁向更高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水平。年產12英寸3D集成芯片及配套測試300萬片,年產新能源汽車發動機核心零部件300萬臺(套),年產片劑10億片、抗腫瘤膠囊劑1億粒……這些項目鎖定的完成目標,正是未來產業強市建設的后勁與潛力。
據了解,今年市級、區級重大項目中,產業項目占比約在七成,其關鍵詞多圍繞“物聯網”、“產業園”、“精密制造”、“智能工廠”、“高端制造”、“核心部件”、“技改”等。這些項目是市場的選擇,卻又體現出全市上下的共識:堅定走產業強市道路,以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優先選項,以發展具有領先優勢的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現代服務業為重要取向,推動實體經濟做優做強做大,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使無錫經濟穩得住、穩得牢,進得實、進得好,鞏固提升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發展勢頭,畫出無錫更健康更有質量效益的發展曲線。
做好“店小二”,為現代產業新高地營造好環境
進中提質,重大項目的引領作用也不可忽視。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城市經濟的競爭不僅是規模、速度的比拼,質量和效益更成競賽熱點。這樣的競爭與重大項目建設的規模和質量密切相關。去年中船海洋探測園、恒云太數據中心、地鐵3號線一期、藍天燃機熱電聯產等一批重大產業及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拉動了投資增長、提升了產業能級,而且改善了城市環境、營造了良好氛圍。
說到項目,常常連綴的是“早落地、早建設、早見效”。項目建設的速度,成為各個板塊關注的重點,紛紛推出各自的“大招”,形成了“政府不能拖后腿”的共識。以三星SDI偏光板項目為例,該項目成為三星集團在中國投資項目中速度最快的一個。在項目運行一線的人們明顯感受到,從市級層面到區里都很堅決,全力推動項目早日結果。在該項目落戶的高新區,還專門推出監管系統,時時關注各個重點項目的推進程度和相關部門的工作力度。
高質量的項目必將獲得青睞。即將開工的“太湖智谷”,建設18萬平方米的城市廠房、研發和生產型產業樓、企業總部。這一重大創新載體的所在地是濱湖區,該區域臨湖而生,發展制造業必然走輕量化、智能化之路。“太湖智谷”要開建的消息一經傳開,就有近段的科技企業前來“預定”,“我是零排放企業,現在市場馬上要擴大,先預定1萬平方米。”
據悉,我市將著力推進項目建設,堅持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入。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投資項目的引導作用,科學編制下達全市投資年度計劃,精準排定重大項目。另一方面,將進一步降低民間資本準入門檻,有效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大投資考核力度,做好“店小二”,為項目建設優化環境,全力打造現代產業發展新高地。
(胡桃)
來源:超級管理員